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6月, 2025的文章

做自己,也要夠強 - 從Z世代學生到Iverson給我的啟示

 最近我跟學生們討論到出席這件事。我對學生們說了一句話: 「你可以選擇不出席課程。我知道,有些課你可能覺得學不到什麼,也許你早就掌握內容了。但這樣的選擇,會影響到別人對你的看法、對你的認同。」 我只是想讓他們知道—— 行為與他人觀感之間,是有連結的 。 但學生的反應卻讓我停下腳步。 學生回答我:「我覺得不需要活在別人的觀點下。為什麼要在乎別人怎麼看我?我只想對得起自己。」 這樣的回答,其實很有道理。 他不是在挑戰規則,而是在捍衛自我。 Z世代,強調的是 自由、自主、心理健康 。他們不喜歡虛偽的儀式,也不想為了表演而出席。他們在意的是:「 我有沒有選擇權?我是不是自在地做自己? 」 我開始反思:是我們這個世代太拘謹?還是他們太過追求自由?我們強調責任與角色,他們強調感受與自由。 我想起了 Allen Iverson 在這樣的反思中,我突然想起了 NBA 傳奇球星 Allen Iverson。 Iverson 缺席球隊練習,他的教練公開表示:「他應該以身作則,帶頭練球。」 他被批評「不負責任」、「破壞團隊文化」,但他沒有改變。因為他知道,他在 比賽中的表現,足以讓世界閉嘴 。他用得分、助攻、防守與拼勁,證明了他不是個隨便的人。他只是選擇了屬於自己的方式,來證明他的價值。 自由沒錯,但你要夠強 「你可以選擇不出席課,但你們要強大到,讓人對你們的選擇無話可說。你可以不在乎別人的觀感,但你要有能耐讓別人尊敬你。」 這不只是對Z世代的提醒,也像是我對自己說的話。 我們的世代,也許過於在乎別人怎麼看。但他們的世代,有時也忽略了: 選擇自由的人,也得承擔自由的後果。 結語:做自己,也要有力量 Allen Iverson 曾經說過:「我不是完美的人,但我真實。」這句話,他之所以能真實,是因為他真的強。 這個世代的孩子,不缺勇氣。他們敢拒絕、敢質疑、敢做自己。但我希望他們也學會: 要把自由撐起來,靠的是實力與責任感的雙手。 自由不是特權,它是你努力之後,才能贏得的權利。

給教育現場的建議:如何在AI時代維護學生的思辨與實作能力

根據2025年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MIT Media Lab)發表的研究《Your Brain on ChatGPT》,長期依賴大型語言模型(LLM)進行學術寫作,雖可短期提升生產力並降低挫折感,但卻會造成 認知負債(Cognitive Debt) 的累積。研究指出,使用AI輔助的參與者,其大腦活動的神經連接顯著弱化,推理能力下降,對自己作品的記憶與所有權感也變得薄弱。更令人擔憂的是,這些影響在移除AI後仍未能完全恢復,顯示 過度依賴AI會抑制大腦深層思考與創造性學習的能力發展 。 這項發現對教育現場投下了震撼彈,提醒我們:若不正視AI帶來的思考結構改變,未來的學生可能會成為操作AI的高手,卻是失去思考力的「語言外包者」。因此,不同教育階段必須採取對應策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AI時代中鍛鍊出真正的理解力與問題解決力。 🎓 教育者的三階段行動建議 國高中階段: 強化基本功,限制AI參與 學生在這一階段正處於知識內化與邏輯思維建構的關鍵時期,若過早依賴AI,可能會削弱其長期的學習潛能。 建議措施: 考試與作業應限制或禁止使用LLM。 鼓勵手寫作業、心智圖製作與口語表達練習。 老師可安排「AI與人腦誰寫得更好?」的小組討論,引導學生認識AI的優劣與侷限。 大學階段: AI輔助學習,但保留核心認知訓練機制 進入大學後,可逐步開放學生使用AI工具,如 ChatGPT 作為資訊輔助、語言潤飾與構思啟發工具。但仍須透過設計來確保學生的 理解力、批判力與問題解決力 不被削弱。 建議: 教師應在課堂中示範如何「正確使用AI」而非依賴AI。 評量方式可保留部分 封閉式測驗(closed book) ,考驗學生是否真正理解基礎知識。 若採用報告或口頭報告: 應納入口試(口頭問答)環節,教師即席提問,以判斷學生是否為內容真正作者。 減少僅以書面繳交即完成的報告,避免AI代寫情形。 鼓勵學生在 事前無AI輔助條件下 先構思報告,再利用AI檢查觀點、拓展內容或潤飾語句,形成「AI+Human」協作模式。 研究所階段: 深度討論與口試把關,確保真正理解與創新能力 研究所階段的學習應聚焦於創新、獨立思考與工程應用能力的鍛鍊。過度依賴AI可能讓學生失去解決問題的真本事。 建議: 指導教授應與學生進行頻繁討論,透過問...

你的大腦正在「認知負債」嗎?研究揭示:過度依賴ChatGPT可能讓你變笨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大型語言模型(LLM)如 ChatGPT 已成為許多人學習和工作的得力助手。它能快速生成論文、回答複雜問題,甚至幫我們寫程式。然而,當我們將思考的重擔交給AI時,我們的大腦正在發生什麼變化?一篇來自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MIT Media Lab)的重磅研究,為我們揭示了這便利背後令人擔憂的真相。 Kosmyna, Nataliya, et al. "Your Brain on ChatGPT: Accumulation of Cognitive Debt when Using an AI Assistant for Essay Writing Task."  arXiv preprint arXiv:2506.08872  (2025). 這篇題為《使用AI助理撰寫論文時大腦的認知負擔累積:你的大腦與ChatGPT》的論文,深入探討了在學術寫作中,使用LLM所帶來的認知影響 。 實驗設計:AI vs 搜尋引擎 vs 自力思考的大腦 為了量化影響,研究團隊將54名大學生隨機分為三組: AI組 :僅能使用 OpenAI 的 GPT-4o 撰寫論文。 搜尋引擎組 :可使用 Google 等傳統搜尋引擎,但禁止使用LLM。 僅大腦組 :禁止使用任何外部工具,完全依靠自身知識。 實驗為期四個月,在最後的第四次實驗中,研究人員還進行了有趣的「工具轉換」測試:讓AI組改用純大腦寫作(LLM轉大腦組),而僅大腦組則換用AI輔助(大腦轉LLM組) 。研究人員透過腦電圖(EEG)監測參與者的大腦活動,並分析論文的品質與原創性。 誘人的「捷徑」:認知負荷降低,但推理能力下降 研究發現,與傳統的網路搜尋相比,使用LLM的參與者,其 認知負荷降低了32%,尋找資訊的挫敗感和付出的努力也顯著減少 。不僅如此,LLM使用者的 整體生產力甚至提升了60% 。 聽起來很棒,對嗎?但問題來了,你偷的懶,終究不會放過你。 研究指出,AI 使用者在資訊處理上更少主動思考,缺乏將新知內化為「心智圖示(mental schema)」的歷程。長期下來,將導致理解能力與推理能力明顯下滑。事實上,AI 組的推理品質整體低於搜尋引擎組,顯示「把思考外包」讓我們的大腦失去了精進與串連知識的機會。 大腦掃描的鐵證:萎縮的神經網路 最令人震驚的發現來自於腦電圖(EE...

AI時代的職涯省思:當入門階梯逐漸消失,我們該如何攀登?

AI正在取代入門工作:職涯的第一階不見了 我們正處於一個劇變的時代。人工智慧(AI)不再是科幻電影的場景,而是已經實實在在走入我們工作場域的夥伴,甚至是競爭者。它正以驚人的速度重塑產業樣貌,特別是對於那些剛要踏入職場的年輕人來說,這股浪潮的衝擊尤其猛烈。 過去,職涯發展就像一座有著清晰階梯的巨塔,我們從最底層的入門級工作開始,按部就班、累積經驗,一步步向上攀升。然而,AI的出現,正悄悄地拆解著這座階梯的第一階。 消失的第一階:當AI成為你的第一個同事 曾幾何時,審查合約細節、在成千上萬行程式碼中找出那微小的錯誤(debug)、或是處理日復一日的基礎客戶服務,這些是新鮮人踏入職場的「成年禮」。這些任務雖然基礎,卻是學習產業知識、熟悉工作流程、建立人際網絡的關鍵起點。 現在,情況不同了。 AI,特別是大型語言模型(LLM),已經能夠高效、甚至更精準地執行這些任務。AI可以24小時不間斷地審閱法律文件、在幾秒鐘內定位程式碼的 bug,並透過聊天機器人處理超過八成的客服問題。當這些傳統的入門級任務被自動化,那原本為新鮮人預留的「職涯第一階」,正在快速地消失。 這不僅僅是工作機會的減少,更是一種學習路徑的斷裂。如果沒有了這些基礎崗位的歷練,我們要如何獲得那些隱藏在繁瑣任務背後的寶貴經驗? 技術驅動兩極化:要嘛平庸,要嘛卓越 AI的崛起,讓工作世界進一步朝向「M型社會」發展。 一個很好的例子是軟體工程師。過去,一位僅僅「水平一般」的工程師,或許憑藉著市場需求,仍能找到一份足以溫飽的工作。但在今天,當AI可以自動生成基礎程式碼、協助除錯時,這位工程師的價值就被大幅削弱。企業為什麼要聘用一個表現平平的人,而不去善用更高效、成本更低的AI工具? 與此同時,一位「頂尖」的工程師,卻能將AI玩轉得出神入化。他利用AI作為思考的延伸、創意的輔助,自動化那些耗時的基礎工作,將所有精力專注於更高層次的系統架構、演算法優化和創新研發上。AI不是取代他,而是賦能他,讓他一個人的產出,能夠匹敵過去一個小型團隊。於是,他的收入和價值將呈現指數級的增長。 這並非新鮮事。回顧歷史,從石器時代的鋒利石斧,到工業革命的蒸汽機,再到資訊時代的電腦, 技術的革新總是不斷拉開個體回報的差距 。因為,收入的下限永遠是零,但技術卻一次次地為能力的上限提供了新的想像空間,讓頂尖人才的回報沒有天花板。 在AI時代,平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