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大腦正在「認知負債」嗎?研究揭示:過度依賴ChatGPT可能讓你變笨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大型語言模型(LLM)如 ChatGPT 已成為許多人學習和工作的得力助手。它能快速生成論文、回答複雜問題,甚至幫我們寫程式。然而,當我們將思考的重擔交給AI時,我們的大腦正在發生什麼變化?一篇來自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MIT Media Lab)的重磅研究,為我們揭示了這便利背後令人擔憂的真相。
Kosmyna, Nataliya, et al. "Your Brain on ChatGPT: Accumulation of Cognitive Debt when Using an AI Assistant for Essay Writing Task." arXiv preprint arXiv:2506.08872 (2025).
這篇題為《使用AI助理撰寫論文時大腦的認知負擔累積:你的大腦與ChatGPT》的論文,深入探討了在學術寫作中,使用LLM所帶來的認知影響
實驗設計:AI vs 搜尋引擎 vs 自力思考的大腦
為了量化影響,研究團隊將54名大學生隨機分為三組:
- AI組:僅能使用 OpenAI 的 GPT-4o 撰寫論文。
- 搜尋引擎組:可使用 Google 等傳統搜尋引擎,但禁止使用LLM。
- 僅大腦組:禁止使用任何外部工具,完全依靠自身知識。
實驗為期四個月,在最後的第四次實驗中,研究人員還進行了有趣的「工具轉換」測試:讓AI組改用純大腦寫作(LLM轉大腦組),而僅大腦組則換用AI輔助(大腦轉LLM組)
誘人的「捷徑」:認知負荷降低,但推理能力下降
研究發現,與傳統的網路搜尋相比,使用LLM的參與者,其認知負荷降低了32%,尋找資訊的挫敗感和付出的努力也顯著減少
聽起來很棒,對嗎?但問題來了,你偷的懶,終究不會放過你。
研究指出,AI 使用者在資訊處理上更少主動思考,缺乏將新知內化為「心智圖示(mental schema)」的歷程。長期下來,將導致理解能力與推理能力明顯下滑。事實上,AI 組的推理品質整體低於搜尋引擎組,顯示「把思考外包」讓我們的大腦失去了精進與串連知識的機會。
大腦掃描的鐵證:萎縮的神經網路
最令人震驚的發現來自於腦電圖(EEG)數據。
研究顯示,大腦的連接模式與外部工具的輔助程度呈現驚人的反比關係。僅用大腦的參與者,展現出最強、最廣泛的神經網路連接;使用搜尋引擎的參與者次之;而AI輔助組的大腦活動則引發了最弱的整體神經耦合
在工具轉換實驗中,這個現象更加明顯:
- 從大腦轉向AI組 (Brain-to-LLM):這些習慣獨立思考的參與者,在初次使用AI時,其腦部連接在所有頻段上都顯著增加。這表明,在自主努力後再引入AI,反而可能更能增強認知參與和神經整合
。 - 從AI轉向大腦組 (LLM-to-Brain):當習慣使用AI的參與者被要求只用大腦時,他們在記憶與理解上的表現變得更差
。雖然他們的大腦連接有所提升,但始終不如那些持續使用大腦寫作的參與者。這赤裸裸地揭示了早期依賴AI可能導致深層神經整合發展不足,造成「技能萎縮」 。
行為上的代價:失憶與失去所有權
這種大腦層面的變化,也直接反映在行為上。
AI組的參與者對其論文的所有權感顯著偏低,且引用自己幾分鐘前寫的論文內容的能力也嚴重受損。在第一次實驗中,高達 83%的AI組參與者無法提供正確的引用,而僅大腦組和搜尋引擎組只有11%的人遇到同樣的困難
結論:「認知負債」正在悄悄累積
這項研究提出了一個關鍵概念:「認知負債」(Cognitive Debt)。
當我們過度依賴 AI,短期內雖能節省認知資源、加快產出速度,卻也延遲了建構深層理解與批判思考的必要過程。這些暫時省下來的心智努力,最終會以更大的代價償還——失去思辨能力、創造力枯竭,甚至更容易受到資訊操控。
下次當你打開ChatGPT,準備讓它為你完成任務時,不妨先停下來想一想:這一次,你是想讓大腦得到鍛鍊,還是想為它再添一筆「認知負債」呢?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