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教育現場的建議:如何在AI時代維護學生的思辨與實作能力

根據2025年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MIT Media Lab)發表的研究《Your Brain on ChatGPT》,長期依賴大型語言模型(LLM)進行學術寫作,雖可短期提升生產力並降低挫折感,但卻會造成認知負債(Cognitive Debt)的累積。研究指出,使用AI輔助的參與者,其大腦活動的神經連接顯著弱化,推理能力下降,對自己作品的記憶與所有權感也變得薄弱。更令人擔憂的是,這些影響在移除AI後仍未能完全恢復,顯示過度依賴AI會抑制大腦深層思考與創造性學習的能力發展

這項發現對教育現場投下了震撼彈,提醒我們:若不正視AI帶來的思考結構改變,未來的學生可能會成為操作AI的高手,卻是失去思考力的「語言外包者」。因此,不同教育階段必須採取對應策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AI時代中鍛鍊出真正的理解力與問題解決力。

🎓 教育者的三階段行動建議

國高中階段:強化基本功,限制AI參與

學生在這一階段正處於知識內化與邏輯思維建構的關鍵時期,若過早依賴AI,可能會削弱其長期的學習潛能。

建議措施:

  • 考試與作業應限制或禁止使用LLM。

  • 鼓勵手寫作業、心智圖製作與口語表達練習。

  • 老師可安排「AI與人腦誰寫得更好?」的小組討論,引導學生認識AI的優劣與侷限。

大學階段:AI輔助學習,但保留核心認知訓練機制

進入大學後,可逐步開放學生使用AI工具,如 ChatGPT 作為資訊輔助、語言潤飾與構思啟發工具。但仍須透過設計來確保學生的 理解力、批判力與問題解決力 不被削弱。

建議:

  • 教師應在課堂中示範如何「正確使用AI」而非依賴AI。

  • 評量方式可保留部分封閉式測驗(closed book),考驗學生是否真正理解基礎知識。

  • 若採用報告或口頭報告:

    • 應納入口試(口頭問答)環節,教師即席提問,以判斷學生是否為內容真正作者。

    • 減少僅以書面繳交即完成的報告,避免AI代寫情形。

  • 鼓勵學生在事前無AI輔助條件下先構思報告,再利用AI檢查觀點、拓展內容或潤飾語句,形成「AI+Human」協作模式。

研究所階段:深度討論與口試把關,確保真正理解與創新能力

研究所階段的學習應聚焦於創新、獨立思考與工程應用能力的鍛鍊。過度依賴AI可能讓學生失去解決問題的真本事。

建議:

  • 指導教授應與學生進行頻繁討論,透過問答檢視其:

    • 對研究背景與技術的理解程度

    • 解決問題的邏輯與方法

    • 實驗與數據背後的意涵與推論

  • 口試不應流於形式,而是深入檢驗學生是否能夠:

    • 清楚說明論文架構與貢獻

    • 回應可能的批評與挑戰

    • 展現對該領域的深入掌握

  • 對工程類研究,應特別檢查學生面對 bug 與新問題時是否具備自力解決與追根究柢的能力,而非只會「餵給AI看」。若僅靠AI輔助而無真正理解,未來面對新問題將難以處理,也易產生錯誤設計與難以定位的bug。

總結:讓AI成為助力,而非替代思考的「拐杖」

不同教育階段,應有不同的AI引導策略。教育的目的不只是產出成果,更是訓練學生思考、理解、創新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唯有在思考過後使用AI,而不是完全仰賴AI,我們才能避免「認知負債」的累積,培養出真正具備競爭力的未來人才。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探索向量空間:線性代數的核心與應用

線性轉換與基底變換的應用

理解線性代數中的正交性:從幾何概念到通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