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想快樂打球》──從血論文事件,看見教育與夢想的兩難
最近,看到爆出的「血論文」事件,我心裡揪了一下。
為了申請與執行研究計畫,老師需要列出產出成果;而這些成果常常被簡化為「論文數量」、「發表紀錄」,於是學生的論文視為績效壓力的延伸,過度要求發表、忽視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感受與選擇,引發大量討論——不只是對師生關係的批判,更延燒到整個高教制度的反思。
「老師/教練,我只是想快樂打球。」
教育現場裡,這樣的聲音並不陌生。
學生說:「我只想完成合格的論文,不想為了研究拼到失去生活。」
球員說:「比賽輸贏是教練的壓力,我只是想快樂打球。」
我可以理解這樣的心情,因為我自己也曾是那個想快樂打球、快樂學習的年輕人。
「競技」這個詞,裡面本來就含著「競爭」;
學術研究,也本身就帶著某種程度的「責任」與「挑戰」。
想要成果,想要突破,絕對少不了努力與磨練。
但努力應該是為了所愛,而不是被績效制度綁架成無盡的壓榨。
🧩是學生讀錯科系,還是世界太血汗?
我們的大學教育體系,是否早已把「發表」變成唯一價值?
是否忘了學術訓練的核心,是啟發,而不是壓迫?
我們逼著學生走在一條追求論文發表的跑道上,卻不問他們是否熱愛賽道本身。
那麼,是學生選錯了路?還是我們的大人世界本就太過血汗?
🌱 教育現場的反思
我衷心希望,全台灣的老師、教練們都記得:
如果學生真的太痛苦了,就別逼他們了。
自由、熱情、與自我成長的空間,應該永遠優先於績效、輸贏。
燦爛不凡的表現,不該是血汗堆出來的;
浪漫勇敢的堅持,應該是為了所愛,而不是為了不甘落後。
學術與競技,都值得追求卓越;
但唯有讓熱情生根,努力才有意義,勝負才有靈魂。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