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9月, 2024的文章

人腦與 6G 語意通訊:解碼語言與訊息的未來

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6G 通訊技術正引領著未來的發展,其中最關鍵的概念之一就是「語意通訊」(Semantic Communication)。它不再只是單純提升資料傳輸速度,更是一場通訊方式的革命——焦點不再是精準傳遞每個位元或資料,而是訊息背後的「意涵」。 為了讓大家更容易理解這個概念,我們不妨來看看 6G 語意通訊和我們日常使用語言時,大腦運作模式之間的奇妙相似之處。 語言與大腦:編碼與解碼的藝術 試想一下,當你想跟朋友分享一個想法時,首先,這個想法會在你腦海中成形,這就是「語意」。但我們無法直接傳遞這個抽象的語意,而是會透過語言,將它編碼成具體的語言符號,例如中文或英文。這個過程就像是大腦中的「編碼器」(encoder),將想法轉換成他人能理解的語言符號。 而當你的朋友聽到或看到你的話語時,他的大腦就扮演了「解碼器」(decoder)的角色,依循語言規則將這些符號轉化為心中的意涵。有趣的是,朋友並不會執著於每個字句的表面意義,而是試圖理解你真正想表達的意涵。這和 6G 語意通訊的理念不謀而合。 6G 語意通訊:擺脫資料傳輸的束縛 6G 語意通訊致力於打破傳統通訊只重資料精確傳輸的限制。在現今的通訊系統中,我們追求的是傳遞每一個位元、每一個位元組,確保資料完整無誤。然而,這種方式在許多情況下反而造成資源浪費。舉例來說,如果雙方擁有相似的背景知識,發送端其實只需要傳遞足夠的資訊,讓接收端理解整體意涵即可,不必逐字逐句傳送。 這就如同我們與朋友交談一樣。當你和熟悉某個話題的朋友聊天時,你可能會省略一些細節,因為你知道對方可以憑藉自身的知識推斷出你想表達的意思。語意通訊正是基於這個原理:它著重於傳遞「有意義的訊息」,而非單純傳送資料。 語言編碼:殊途同歸 不同的語言,例如中文和英文,雖然語法結構和表達方式迥異,但它們的核心任務都是相同的:傳遞語意。這就像不同的「編碼方式」:中文是一種編碼系統,英文是另一種。無論使用哪種語言,我們的大腦都是將抽象的語意轉換為符號,並透過語言規則進行交流。 同樣地,6G 語意通訊系統中的編碼器和解碼器也負責將訊息的語意進行編碼與解碼。在這個過程中,編碼器不必鉅細靡遺地傳送每個細節,而是透過語意理解,讓接收端根據接收到的訊息片段和背景知識重建完整的語意。如此一來,不僅提升效率,還能節省大量的通訊資源。 結語 人類大腦處理語言的方式與 6G 語...